孩子们非常踊跃地自组织“联立住宅设计”,虽然是几年前的竞赛题目,但确实很有意思。
今晚在郭老师带领下评图,三、四十份作品交上来,每个都有认真的思路和做法。难得!
优点咱就不说了,本博有打击别人的阴暗癖好,特喜欢揪小辫子,好在是自家後花园,随便撒野没人管。
本博认为孩子们在这认真之外,似乎很多东西还没想透或者交待清楚。。。
今晚博主由于时间关系,没上去插两句嘴,只好回到自家後花园罗唆一番。
本博认为,张永和的这个竞赛立意很新颖,新颖到多数参赛者没有解读清楚题目。
当然,本博也未必解释地如同张大师心里想得那样,咱又不追求他,没必要猜他心思。
只是,觉得多数同学认真负责地做了很多工作,
可惜,和这个竞赛没太大关系~~(但愿这篇文章同学们没看到)。
首先,从任务书强调此次设计竞赛互动性和过程性。
建筑师即是甲方又是乙方。他们一小撮人(小众)商量着做事儿。
但这种“商量”--即设计的互动性和过程性如何在成果图纸上体现?
没有一个方案对此做出交待。
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互动是有的,
只是这种互动“简单”、“保守”,是一种常规互动,没有为设计带来可能的戏剧性转机。
张永和在出这道题目的时候,我相信,他是在挑战目前设计领域特别是高校,
在设计过程中的“自闭”与“自恋”,
因为在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很难持续“个人意志”。
设计的多元参与性、设计过程的不确定性、成果展示的多面性、甚至使用中的多变性。。。
将越来越成为设计领域的主旋律。
尽管在大陆,很多人迷信大师和品牌,但就整个社会趋势而言,设计的“草根”性日益凸显。
其次,多数方案喜欢做一个很“实”的东西,
花大力气解决各种功能空间和结构问题,其实,有点跑题了。
张永和难道也像我们湖北省建设厅那样用花小钱的方式征集N个新农村住宅方案吗?
NO!这位老兄根本不关心这个。
本博认为,该竞赛的另一立意是寻找有趣的自圆其说的空间概念。
如何解决“联”与“立”,它们也许不仅仅存在于空间,而且还有时间性。
互换空间、置换空间,难道这个空间不可以是移动的吗?
难道这个空间的使用过程不具有“过程”性吗?
难道使用者在设计完成后就彻底完成了这种设计合作吗?
有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式的空间?等等。。。
本博只是今晚胡思乱想一番,感觉竞赛立意很好,同学们也很用功,白璧微瑕吧,还是忍不住胡言乱语一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