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牢笼。人一旦开始用语言思维,就意味着他将逐步失掉语言之外的思考力。
语言是一种编码的技术,把思想翻译成语言的过程肯定伴随着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真实性的丧失。如:一棵自然界的树,看起来挺拔、枝繁叶茂,摸起来结实又有点粗糙,当风吹动的时候还发出沙沙的声音。可是当我说出“树”这个词的时候,就把所有这些生动的特性抹掉了,自己内心关于“树”的种种体验仅仅剩下一个用口腔发出的声音。听到我说出“树”这个词的人,他明白我说的是“树”而不是其他,但是,他却不能领会在我意识中关于那棵“树”的生动的场景,因为在我把一棵具体的“树”抽象成普遍的“树”的时候,那些具体而特殊的部分都过滤掉了。
抽象是语言最根本的属性,是用非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来表现世界。然而,知识的传达一方面需要语言,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显示或展现。展现的意义是能被他人解读,这种“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知识则需借助“景”来展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也是景的一种,但图像只是和人的视觉相关,而景则包括了更丰富的内容。比如“春天的气息”就不只包含图像还有气味和温度。
“景”不像语言、文字或数字那样把编码后的知识直接呈现出来,但是它能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使主体通过自己在“景”中的体验而得到知识。“景”不是直接的认知对象,因为主体并不关注组成“景”的要素的特性,而是直接把自己全身心投放在“景”中,并向内关注自身。
“景”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同地呈现出来。人作为“景”的一部分出场,人没有外在于“景”,人与“景”是一体的关系。它不依靠抽象的编码,也不是某种孤立的“纯粹”的物质,而是一种有组织再现的“生活世界”,要求人的全部感觉的参与。
评论